转篇文章 , JV在困扰于相对平衡时偶然想到一句话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于是搜到下面这篇东西。
有所共鸣,转到本站收藏
佛教存在的依据便是人们的痛苦。痛苦的根源在于执着,解脱痛苦的方法就是 破除执着。人们执着的原因,是因为外在有一个有的存在。佛祖通过自己的思索和 修炼,发现这个外在的有并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,对它的追求也不是真实的人生意 义,所以提出了构成那个有的四大因素全是空而不实的。既然四大皆空,那么就没 有必要再去追求和执着了。心中不再执着了,自然也就不再感觉到痛苦了。
佛教又称空门,就是因为它讲万物皆空,万法皆空。要使我们了解世间一切都 没有自己永恒的体性,什么都要坏散;教我们不要对外境生起执着的心情,而使身 心不得自在。然而,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,过分地不要执着外有,其实反而执着 了空。
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,时刻忘不了空,这与留恋世事并没有什么分别,同样是 一种执着。执着了这一个空的概念,心灵上仍然不能得到真空和安静。《摩诃般若 波罗密多心经》上说道: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说的就是 色和空并不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同时存在的,说到了空的本身,就意味着还有一个有 字存在着。色和空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而已,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“色即是空”,执 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“空即是色”。
一切能够见、听、嗅、尝、触、想到的事物都是色,谁也不能说它们确实没有 或者不存在。只是要我们心里清楚,不要执着它们就是。因为执着了有或者空,只 能带来更大的痛苦,所以那些谈空的人反而是被空给迷住了。
“耽静”,就是沉溺在静的境界里,结果也是被静这个概念给拴缚住了,也是 同样的道理。为什么要静呢?静与动本来就是世界物质运行的两种状态。只有在静 的时候,人们往往才能更好地观察到事物的本来面目。比如说只有那水波平静下来 了,我们才能从中照见自己的面容;水要是在动态中,谁也看不清自己的脸。
所以,从认识自己的角度来说,让心灵宁静下来的确是有好处的。但却并不是 教人整天躲到那安静的地方,不听也不想,不动也不吃。那样以来,却等于在用一 个静字将自己的身心给束缚住了,动弹不得,又有什么好呢?真正的静是心理上的 宁静和安详,而不见得非要形静不可。只要是能在最忙碌的时候,却仍然保持一种 安静的心境,不被那外在的事物所牵动,就是真静。
真正的静是在同动的比较中产生的,没有动就不可能达到静,动极生静。王建 在他的诗中说:“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。”王维的诗中也说:“月出惊山鸟, 时鸣春涧中。”讲的就是越是在动态中越能显示出那种清静来,这也可以说是禅宗 所追求的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。如果我们都能够在那纷纷尘嚣之中保持着自己 心灵的宁静境界,随他外境千变万幻,我自心无挂碍,才不至于耽静而被静缚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我们如此渴望盈利,却又无法忍受盈利中掺杂亏损! 物不可究其极,求极必反。
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。若要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,尊重他人劳动成果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链接 : https://www.inlojv.com/1688.html